[原文發表於台灣大百科]
近年來生態旅遊在臺灣十分風行,三月上陽明山賞櫻花,
五月到新竹、苗栗看白如雪的桐花,到了年底秋天天氣轉
涼的時節,則又可以到奧萬大賞楓、或是到東北角看那猶
如絮雨紛飛的芒花,而各家媒體也競相報導這些旅遊資訊。
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點,不管是陽明山花季、
客家桐花祭或是東北角的芒花季,為何每年都在固定的時
間舉行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不管是櫻花、桐花或是芒花,
每年總是在固定的時節綻放,而各種植物皆於其固定時間
開花的現象,即為一種物候的表現。
物候,全名為『生物氣候』,主要是指週期性的生物律動,
諸如候鳥遷徙的季節,植物抽芽、開花、結果的時間,以
及昆蟲習性的季節性變化等,而物候學 (phenology) 即是對
週期性的生物律動進行研究的一門學問。
物候學與我們日常生活其實有著緊密的關聯,舉例來說,
一年四季市場上販賣的蔬果也可說是一種「另類」物候,
夏天是西瓜與芒果的產季,秋天則是荔枝與龍眼,到了春
天就讓人想起又酸又甜的草莓。
物候學的研究起源其實就是過去農業時代,農民為了能掌
握作物栽植的週期而開始進行調查與研究,農民曆可說是
物候學中深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現今則主要應用於農林
業之種植、採種等實際業務調查或景觀園藝上的需求。
物候學除了研究各種週期性生物律動發生的時間外,其與
氣候之間的關聯性亦為物候學主要的研究目標。由於物候
對於氣候上的微小變動非常敏感,因此物候於年間的變化
經常作為全球氣候變遷的一項指標。
英國學者Richard Fitter與Alastair Fitter於2002年發表在『科學』
(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在過去10年間,英國
境內385種植物的第一天開花日期 (First Flowering Date) 較過
去半世紀以來提早了4.5天,Fitter特別強調春天開花植物的
第一天開花日期與對於溫度的變化十分敏感,其中16%
(62種) 的植物第一天開花日期甚至提早了半個月之久。
臺灣過去於物候學上的研究並非一片空白,可惜的是,這
些研究多半因為個人興趣或某一研究目的而做,在不同的
地點與時間,各自做個二、三年就草草結束,缺乏長期在
同一地點、以一致性科學方法調查的數據,使得這些零星
的資料根本無法作為長期預測的應用。
放眼未來,如何為在全球氣候變遷下的臺灣記錄下生物們
點點滴滴的改變,則或許是學者與社會大眾必須深思的問
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