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5, 2010

160公里

160公里是從學校系館到福山來回的距離
雖然每次採買的路線不同
有時候多,有時候少
但大概都在160公里上下

這個距離是雪山隧道通車之後才有的
在要走九彎十八拐的那時
印象中來回一趟是要200公里左右
不過這應該是有走北宜高彭山隧道的距離
至於全程平面要走多少公里我就不記得了

還記得雪隧要通車前
我曾莫名的堅持或許雪隧通車後一個小時就可以到福山了
但後來事實證明
不管一路交通怎麼順暢,總是得花一個半小時才能到的了

單程是80公里
換算起來平均時速也將近55 km/hr 呢

雪山隧道是2006年6月通車的
那時雖然有寫下一篇紀念文章
但居然對雪山隧道隻字未提
從那時到現在又過了四個年頭

在最最開始的時候,曾經幻想如果有了8年的資料
或許許許多多的謎團就可以被解開了
怎麼會知道8年後仍就深陷在迷霧之中呢?

在當初剛開始的時候
曾不斷的想說如果滿了周年要如何如何慶祝
但似乎也從來沒有慶祝過
甚至年周年紀念文章也很少寫 (這僅僅是第二篇)

一路上雖然不斷地懷疑能不能繼續走下去
也設想過停下來的那一天可能的情境與情緒
但終究還是來到了現在

未來呢?
我還是會繼續地堅持下去的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碩士論文這件事

轉眼間,我的博士班旅程已經進入第四年了
研究上雖然還沒有具體的成果
但是覺得自己在做學問這件事情還是有點滴的進步

和飛在天上的老鷹相比
自己的進步或許就像螞蟻的步伐一樣微不足道
但確實還是有在前進著

博士班學生和碩士生相比
除了畢業規定明顯不同之外
平日在研究室的責任也有些不同

博士班學生多出來的一項重要工作 (同時也是挑戰)
就是教導碩士班的學弟妹們
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有任何疑難雜症
不管是學業或是生活或是未來人生規劃上
替他們以過來人的身份出點意見

前兩年,我自認為自己在這項工作上做的還不錯
學弟妹們有問題我有問必答
只要手頭上沒有太重要的工作,也是能回答就即時回答

但是第三年結束時
我卻開始對自己這項工作的執行能力感到懷疑
為什麼?

這得從我們研究室的過往的傳統說起
我老闆向來都採取無為而治的態度
學生們大多也都很爭氣,沒辜負老師對學生的信任
在我開始念博士班之前
我們研究室的碩士生大絕大多數都是兩年畢業
印象之中之只有兩人是三年畢業

可是從我開始念博士班開始
三年來只有一個學弟兩年畢業
其他全部沒畢業

雖然說這件事情不全然是我的責任
但我卻十分的在意這件事
我經常反問自己
是不是我不夠關心學弟妹?
還是我太放縱他們,沒有緊盯他們的進度,因而沒有辦法幫他們在兩年內畢業?

過去自己在寫碩士論文時
一來是有學長姐的鼓勵
再者是同儕間的壓力
大家都是兩年要畢業,自己當然也不能落後

可是現在狀況似乎改變很多
學長跟學弟妹的互動減少!?
其他研究室的學生似乎也都要三年以上才畢業
所以才演變成現在的這種情況??

不知道老闆會不會很介意.....

另外讓我心煩的一點是:
沒法兩年畢業也就罷了,居然還有人擱下手頭上的論文跑去幹別的事

我覺得人在研究室,使用研究室的資源,就應該要對研究室有所貢獻
可是當進入寫論文階段
繳出自己的論文就變成唯一、但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因此除非必要,其他人就會儘量避免找正在寫論文的學生出公差
畢竟論文最大

但看著該寫論文的人就這麼把論文擱著
心中總不是滋味

唉,該怎麼辦呢?


--
後記:
以前不覺得,但現在才發現自己沒法接受別人把研究所當大學來念
原來自己的心態也已經慢慢地改變了

Saturday, June 19, 2010

謊言與真相



昨天所上邀請了來自Stanford univeristy的Dr. Stephen Schneider以及Dr. Terry Root來演講
他們兩位都是長期研究氣候變遷的學者
Dr. Schneider更因為協助撰寫IPCC的報告
也與IPCC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演講的主題自然是氣候變遷
而這樣的講題也吸引了不少校外朋友

昨天整場演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
就是這篇文章一開始的那則漫畫
雖然諷刺,但也凸顯人們不愛聽真話的事實

Dr. Schneider整場演講花了很長的時間跟大家說
不要再懷疑全球暖化的真實性了
更不要再說現在的暖化是自然現象跟人們無關

Dr. Schneider很無奈的表示
認為暖化並非由人為因素造成的新聞通常被過份放大
而這些論述多半沒有證據,或是證據薄弱
這或許是因為全球大多數地區現在還是十分依賴石化燃料

以美國境內為例,
德州最主要的經濟支柱就是石化產業
如果問德州人說:你覺得全球暖化是人類造成的嗎?
大概只有三成的人會相信
而在主要經濟來源並非石化產業的地區,則一般會有八成以上的人相信

這同時也反應在碳排放上
德州的碳排放比整個美國平均多了快三分之一
有立法控制碳排放的加州則是比美國平均少了快三分之一

Dr. Schneider也談到暖化跟氣候變遷對於人們到底利多還是利空這點
要說暖化完全都是不好的也並非完全正確
對於一些寒帶地區的國家或是某些運輸相關產業
暖化的確為他們帶來了龐大的收入
可是整體而言,以整個地球的尺度來看
還是弊多於利的

至於現在很熱門的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ptation)議題
Dr. Schneider認為mitigation的重要性被大大地低估
有些人會認為:既然氣候變化已是無可阻擋的一事情,何須花費那麼多精神來減緩它呢?
Dr. Schneider強調,mitigation是要讓其他生物有時間追上氣候的變化,包括人類自己
而這其實就像是在替自己買保險
我們平常會為了發生機率不到2%的事情買保險
為什麼在發生機率超過90%的全球暖化這件事情上,就不願意花錢投資呢?

而當我們要立定關於調適的相關政策與策略時
則要先瞭解自身所處的系統
要知道氣候與所處環境之間的相關性,也要知道系統的韌性與臨界值在哪
才能在極端事件發生時 (如八八水災),做出快速而正確的應變

事情的真相或許不合時宜
但也只有積極面對,改變的契機才會出現

附上Dr. Schneider跟Dr. Root的專訪



Monday, June 14, 2010

Procrastination

也忘記是什麼時候學會這個單字的
但自從一學會
這個字就總是在我腦海裡縈繞不去

(這個字的英文解釋: If you procrastinate, you keep leaving things you should do until later, often because you do not want to do them.)

其實自己從很久以前就很清楚自己這毛病
事情總要拖到最後一刻才肯開始做
老是在要交報告的前一天熬夜寫報告
沒有一次例外的

而我大概從國中開始
就會在週記抱怨自己這個問題
開始Blogging之後 提醒自己要更懂得利用時間的文章更是沒少過

但真的是時間管理的問題嗎?
這陣子開始漸漸發現似乎並不全然是如此
靜下心來想想
與其說是自己不會利用時間
其實是自己一直在逃避問題

最近看到別人轉錄的這篇文章:拖延症
看完後更是心有戚戚焉

因為自我期許過高
反而造成自己一直逃避問題、一直拖拖拖

解決方法呢?
很簡單,做就對了
Just do it!


Tuesday, June 8, 2010

拯救世界!?

最近如果有人問我現階段的人生有什麼夢想的話
我大概會半開玩笑的說: 我要拯救世界!

在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席捲台灣之後
加上油價的飆漲
節能省碳成了最熱門的口號之一
也出現了台灣版的不能面對的真相: 正負2度C

口號人人會喊
可是真正實行的人又有多少
願意負起環境責任的企業又有多少家?

而我們政府雖然帶著大家喊口號
但端出來的政策是似乎總是嫌台灣二氧化碳排放的不夠多似的
開發案一個接著一個冒出來
好像只有工業區或是科學園區才能夠拯救處在水深火熱的老百姓們
(殊不知讓大家處在水深火熱環境的就是這些工業區)

大概快三個月前
去聽了一場龍應台基金會辦的演講: '海水逼上來了我們怎麼面對'
整場演講座無虛席,但是內容了無新意
無非是跟大家再三強調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災害
並強調要及早準備好面對大型災難的緊急應變措施

但是到了會後討論時間,有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注意
有位女士問到:今天我們在這邊聽了這麼久,怎麼都沒有聽到什麼具體的對策?
主持人李家同是這麼回答的:
『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才聚在一起互相取暖! 』

坦白講
我也不認為我自己節能省碳這點有做的多好
我還是會吹冷氣、經常忘記帶環保筷、買外食時也經常不好意思拿便當盒出來

而面對一則則台灣哪裡又被破壞的新聞
通常我也只能無奈的搖搖頭

我也不是真的相信自己可以拯救世界

但是
我深深的相信
真正的改變是來自由下而上的力量

有很多人正默默的為台灣的環境而努力
有人定期划獨木舟巡邏淡水河,看有沒有人偷排汙水
有人為了保護白海豚,想盡辦法籌錢想要把溼地給買下
有人努力的把正確的環境知識交給下一代的主人翁
更有很多人為了環境而改吃素

三個月前聽完了那場演講
回家後又重看了一遍不願面對的真相
發現高爾和科學家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於他深深相信我們有能力改變,也努力的把這種想法傳達出來

是的
請跟我ㄧ起相信:我們大家都有力量可以拯救世界

只要我們願意做

Sunday, June 6, 2010

下一個階段

從2002年9月開始
我就養成了一種習慣
這個習慣是每週都到宜蘭的福山走走

從那時到現在
總共過了404週
期間除了出國或不可抗拒的因素之外
這個習慣幾乎都沒有中斷

如果換算成年份來看,大概是7.7年
這個時間大約可以讓一個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長大變成即將升國三的小大人
也足夠讓一個大一新鮮人唸完大學跟研究所
然後去當兵 而後找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然而,對我而言
這段期間我好像沒有太多的變化

這麼說或許不太正確
事實上我自己也經過了很多不同的階段
拿到碩士學歷、換了三個老闆、從單身到已婚

可是如果從學術研究這條道路的角度來看
我的確一直停留在同一個階段
對於F研究所G教授來說,我只是不斷地重複機械性的工作
而那稱不上是研究工作

起初自己或許會想要辯駁
但是隨著時間過去
也開始可以明瞭,並且接受這個說法

不過從這週開始
7.7年來的這個習慣即將被改變

這也代表著我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

Sunday, March 21, 2010

碳交易的故事

Annie Leonard繼the story of stuff後的最新作品
告訴我們碳交易這件事情背後有什麼陰謀!!

Friday, February 5, 2010

資格考筆試通過!!

這半年多來
有了微網誌跟Google Reader就荒廢了這裡
趁著資格考筆試剛結束
來記錄一下這半年

2009年10月去了國境之南
這一趟一去就兩個多禮拜
照片礙於尺度沒有放上Picasa
只能偷偷私底下分享給朋友看




2009年11月去了大陸廣州跟桂林
去廣州是為了開會跟參觀試驗地
桂林則單純只是當個觀光客

第二次到大陸開會
一來可能是自己書看得比較多了
二來是這次被迫坐在第一排 XD
收穫比起上次多了不少
看著對岸的研究突飛猛進
深深體會什麼叫做人多好辦事


桂林山水甲天下 陽朔山水甲桂林
然而再美的山水都因為參加旅行團而大扣分
已經習慣自己隨性所至的玩法
一但被人拴住了 就會感到很難受阿




國境之南行跟大陸行的另一個收穫
就是跟研究室的學妹們混得比較熟 (有嗎?)
畢竟現在研究室只有我一個人在福山
很難跟大家有什麼的交集
而我的研究方向又跟大家不同
平常老是覺得自己和大夥隔隔不入
總算藉由這兩趟旅程跟他們有點交集

2009年12月為了資格考的事情
被所上的人唸的心情很差
還跟我說老闆不想讓我考了
明明我都有做事情 卻說我很混
唉 只能怪自己太任性 沒把規定看在眼裡

想要認真的念點書
其他人卻覺得我在為難自己
說這不過是個形式 何必這麼認真呢??
這也只能說我太執著 畢竟從一開始我就不想跟大家一樣

雖然開始得很鳥
準備過程也是力不從心
不過還是將近一個多月的K書還是讓自己收穫滿滿
在這之前都忘了自己曾經學過這麼多
也把自己從井底給拉了出來 視野頓時開闊不少
師長們也給了我不少啟發跟鼓勵

接下來
就是要在三月初完成口試
接著一鼓作氣完成論文

雖然眼前路迢迢
一步一步 總是可以走完的